追梦英伦:我的北爱尔兰访学之旅
Published:
开端
我的访英之行的起点,是曲折和前进的纠缠体
人生的每一次前进,似乎都伴随着曲折。就像我的这次英伦之旅,充满了意外与转机,犹如一场没有彩排的即兴演出。
2023年4月的那个午后,窝在实验室的椅子上,我一边等待着程序运行,一边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。”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访学项目报名启动”——这条学校公众号的推送闯入了我的视线。作为一个常年熬夜看英超的足球迷,英国对我而言就像一块生长在心里的磁铁,总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。
第二天的宣讲会,我早早就占了个前排的位置。会议室里陆陆续续来了将近二十个人,看来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同学不少。负责介绍的老师打开了PPT,开始为我们详细讲解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历史。
宣讲会结束后,我的心情就像坐上了过山车。为了确保不错过任何信息,我甚至建了个Excel表格,把申请流程、需要准备的材料、截止日期都事无巨细地列了出来。我妈要是看到我这么认真,怕是要怀疑我是不是被人调包了。
然而,现实总是喜欢跟你开玩笑,而且是那种一点都不好笑的玩笑。
五月中旬,第一个坏消息传来:宣讲会上热热闹闹的二十来号人,到最后真正报名的还不到十个。人数太少,项目开展成了未知数。正当我们忐忑不安时,更大的困境接踵而至——带队老师的签证审批出现问题,整个项目面临流产的风险。
看着同学们一个接一个退出,我的心情跌到了谷底。晚上躺在床上,我翻来覆去睡不着,脑子里全是即将泡汤的英国梦。我掏出手机,又一次打开了英超联赛的app,看着那些熟悉的球队名字,想现场看球赛的欲望已经达到了顶峰。
也许是因为对足球的痴迷,也许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,我开始琢磨起另一条路:既然不能随学校的队伍去,那为什么不能以个人名义申请呢?
这个想法一经产生,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,在我心里生根发芽。我立即拉上了小章和万总商量对策。那天晚上,我们三个建了一个微信群,展开了一场堪称”疯狂”的头脑风暴。
“要不我们自己联系其他学校,看能不能加入他们的队伍?”
“那签证怎么办?”
“大不了自己去办!”虽然此刻我的心里也没底。
就这样,在一个小时的功夫,我们三个”不知天高地厚”的家伙决定:死磕到底!随后,我们硬着头皮去找了学院的领导。说实话,去之前我们都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,没想到领导们不仅同意了,还表示会尽可能地支持我们。
然而,时间已经来到了六月初,距离七月的行程只剩下不到一个月。这一个月简直可以用”魔鬼”来形容。我们的微信群里充满了各种求救信号:
“谁懂签证材料要怎么准备?”
“我的存款证明还差好多啊!”
“今天系统又崩了,约不上签证…”
每天晚上躺在床上,我都会想:这次冒险是不是太莽撞了?但转念一想,青春不就应该这样吗?带着一点莽撞,一点执着,即使跌跌撞撞也要往前走。
6月15号,我们顶着黑眼圈,successively完成了面签。从签证中心出来的那一刻,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稍微放松。
接下来的等待简直是煎熬。我们的群聊被各种焦虑刷屏:
“兄弟们,今天查了吗?”
“我做梦都梦到签证被拒了…”
“为什么签证还不下啊啊啊啊”
幸运的是。7月5日前后,我们三个的护照陆续寄回,闪亮的签证贴纸就像一张通向梦想的入场券。
看着手中的护照,我突然有种不真实感。两个多月前只是随手点开的一条推送,现在竟然真的要飞往万里之外的英伦三岛了。对于这辈子最远旅游距离只有福建到北京的我,难以想象十天后要坐上一趟遥远的国际航班。
PS: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最后会如此执着地坚持这次访学,除了对足球的痴迷,可能还有一个原因:总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点疯狂的回忆,哪怕过程艰难了一点。毕竟,不疯狂一把,怎么知道自己能飞多远呢?
启程
从东方到欧陆的漫长旅途
7月13日,我们三人从福建抵达上海,在浦东找了家快捷酒店住下。整晚都在反复确认第二天的行程安排,生怕遗漏了什么细节。出国前的准备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,从机票、签证到行李清单,每一项都需要仔细核对。我们甚至还特意查看了英国的天气预报和电源标准,做足了万全准备。这是我们第一次出国,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未知。
凌晨4点,闹钟准时响起。尽管航班要到11:15才起飞,但国际航班需要提前2-3小时到达机场,加上要托运行李、安检、过海关,我们都不敢掉以轻心。收拾妥当后,我们拖着行李箱走出酒店,天还没亮,路灯在清晨的薄雾中显得格外朦胧。出租车司机看着我们大大小小的箱子,了解到我们要去机场后,便熟练地帮我们安排起行李。
浦东机场的T1航站楼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。在KLM航空公司的值机柜台,我第一次见到了波音777。作为一个”乡下人”,我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客机,平日里坐过最大的交通工具不过是动车组。光是看着停机坪上的飞机,就让我感到无比震撼。托运行李时,我发现自己的箱子已经接近23公斤的重量限制,这让我有些后悔带了太多衣物。安检和海关倒是出乎意料的顺利,工作人员都很专业,整个过程井然有序。站在登机口,看着这个庞然大物,我才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即将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国土。
✈️ 航班信息:
- 7月14日 11:15 浦东机场T1 → 18:55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
- 飞行时间:13小时40分钟
- 航班号:KL896
- 机型:波音777
登机后,我被安排在靠近机尾的座位。由于从小就晕车晕船,我提前吃了晕机药,还带了一些常用药以防万一。窗外的地勤人员正在做最后的检查,我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,内心充满期待与忐忑。当飞机缓缓推离停机位,引擎轰鸣声渐渐增大,我的心跳也随之加快。然而药效只持续了三个小时,之后的旅程就变得异常难熬。头晕目眩让我既看不进电影,也睡不着觉。机上提供的餐食是典型的航空餐标准:主食搭配西式沙拉,还有些许甜点,虽然称不上美味,但在高空中也算可以接受。
为了缓解不适,我起身走到机尾活动。机舱后部有一个小空间,是乘客活动和休息的区域。在这里,我遇到了一位上海的老大爷。他是上交物理系80年代的高材生,毕业后从事核工程相关工作。但在90年代初,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房地产行业的机遇,毅然转行投资房产。这个决定让他在50多岁就实现了财务自由,现在的他在陆家嘴就拥有四套房产。此行他正要去北欧追寻极光。老大爷虽已60出头,但精神矍铄得像个40多岁的人。我们从求学聊到人生规划,从职业选择聊到投资眼光。他分享了很多人生经验,特别强调在人生的关键节点要有远见和勇气。这番谈话让我对未来的选择有了新的思考。
靠近舷窗的位置,老大爷架起了他的相机,希望能拍到地中海的美景。正在这时,一位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也加入了我们的谈话。他是个中法混血儿,蹩脚的中文让我想到了《生活大爆炸》里的Howard。得知他在巴黎长大,平时很少有机会练习中文,这次是专程回国探亲。我们很快改用英语交流,聊到了中法文化的差异,以及他在两个国家生活的独特体验。可惜还没来得及互换联系方式,就因为要经过颠簸区域被要求回到座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同行的万总是个航空迷,对飞机的构造和航空历史都很了解。他给机长写了封表达对航空热爱的小纸条,详细讲述了自己对航空的热忱。没想到这个举动让我们获得了意外惊喜——落地后参观驾驶舱的机会。驾驶舱里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和控制台让人眼花缭乱,机长还详细介绍了一些基本的飞行仪器。坐在机长位置上的那一刻,算是给这段飞行旅程增添了独特的体验。
在阿姆斯特丹的22小时转机是最煎熬的。史基浦机场虽然是欧洲重要的航空枢纽,设施也很完善,但对于疲惫的旅客来说仍然是个考验。机场的食物价格令人咋舌,一个普通三明治就要90多人民币,一份简单的意面更是要20欧元左右。我们带了太多行李,担心安全问题只能轮流看管,连睡觉都不得安宝。找到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后,我们轮流休息,其他人则负责看管行李。期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国外的人们习惯直接饮用自来水,机场里到处都有饮水点。一开始我很抗拒,但在看到便利店5欧元一瓶的矿泉水后,我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。这大概是我第一次直接喝自来水,没想到口感还不错。
从阿姆斯特丹到贝尔法斯特的航程很短。那天天气晴好,能见度极高,飞机穿行在云层之间,跨越爱尔兰海。透过舷窗,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大西洋,碧蓝的海水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。临近降落时,我注意到贝尔法斯特的地貌特征:丘陵起伏,绿意盎然,但看不到什么高楼大厦,建筑都很低矮,一度让我产生了”是不是飞到乡下了”的错觉。不过很快我就发现这恰恰是这座城市的特色——它保留着浓郁的历史气息,与现代化的高楼林立形成鲜明对比。
✈️ 航班信息:
- 7月15日 16:10 史基浦机场 → 16:45 贝尔法斯特机场
- 飞行时间:1小时35分钟
- 航班号:KL947
- 机型:巴航工175
学校安排的学长已在机场等候,他是个在贝法已经待了多年的中国留学生,熟悉这里的一切。一路上他向我们介绍着贝尔法斯特的各种信息,从交通到生活,从天气到文化,让我们对即将开始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。最后他把我们送到了学生宿舍——这是一套六人公寓,每人都有独立卧室,还配备了宽敞的共享厨房和客厅。站在窗前望着这座陌生的城市,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砖墙上,我知道,我的贝法斯特之旅正式开始了。
在经历了近3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,我终于躺在了宿舍的床上。虽然疲惫不堪,但内心充满期待。这座城市对我来说还是一片未知,但正是这种未知,让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无限可能。
知行之旅
红砖古楼下的编程启示录
在贝尔法斯特的第一个清晨,我们怀着期待前往女王大学。这座始建于1845年的学府,以其独特的红砖建筑闻名于世。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主楼古老的砖墙上时,那种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不由得驻足凝望。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形成鲜明对比,却又和谐共存,正如这座城市本身,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织。
我们的学术之旅从见到Thea开始。这位典型的贝尔法斯特本地人,操着浓郁的北爱口音,却意外地平易近人。一行人中除了我们几个电气专业的学生,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十几位同学,他们也是这次暑期课程的参与者。虽然是不同专业,但同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,让我们很快就熟络起来。大部分是大二的学生,只有几位和我们一样是大三,交谈中大家都对即将开始的课程充满期待。
从学生宿舍到学校主楼大约十五分钟的路程,Thea一路上热情地介绍着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穿过林荫小道,她不时指着路边古老的建筑,向我们讲述每一处的历史典故。从图书馆使用到免费健身房,从学生活动中心到校园餐厅,事无巨细。这些实用信息或许在官方网站上都能查到,但从一个本地人口中听来,却多了几分生动与真实。
开营仪式在主楼的会议室举行。这间历史悠久的会议室保留着传统的木质装潢,同时也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。系主任简单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和这次暑期课程的安排,特别强调了实验室安全守则。中午的爱尔兰传统午餐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- 主菜太咸,甜点又太甜,和中国的口味差异很大。大家都没吃太多,主要靠水果和面包填饱了肚子。这第一顿饭让我意识到,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能要好好解决一下吃饭问题。
下午我去看了看第二天上课的地点。工程实验楼是一栋现代化的建筑,每个实验室都配备了完善的设备。尤其是我们要用的Arduino实验室,每个工位都有独立的电脑和实验套件。在那里遇到了Sanmi老师,得知他之前在西交利物浦工作过。我们聊了聊课程安排,他详细介绍了这门课程的实践部分,包括最后要完成的小组项目。得知我参加过算法竞赛后,他建议我可以在最终项目中尝试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内容。
晚上回到宿舍,我开始预习Sanmi老师发来的课前资料。虽然Arduino的内容我在社团活动中接触过,但英文版本的专业术语还是需要好好准备。贝尔法斯特的夏天天黑得很晚,一直到晚上九点多,外面天还是亮的。
📚 课程安排:
- 授课教师:Sanmi Olade
- 助教:Jack和Jamie(在读博士生)
- 课程时长:每天4-5小时
- 班级人数:5人
- 主要内容:Arduino编程与应用
第二天一早,我们准时到达了实验室。Sanmi老师从最基础的例子开始讲起,先用Arduino控制LED亮灭,然后尝试了蜂鸣器发声。虽然都是简单的例子,但在英语教学环境下还是要特别集中注意力。好在Sanmi老师讲得很清晰,重要的专业术语他都会写在白板上。
课堂上,我们跟着老师一步步操作。接线、写代码、上传程序,每个步骤他都会在大屏幕上演示。遇到接线错误或者代码问题,他就会走到我们身边耐心指导。虽然都是基础实验,但在实践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细节。比如怎么分辨二极管的正负极,怎么正确使用面包板,这些在国内课本上很少提到的实用技巧。
第一周的课程就是这样一步步打基础。连接LED、使用按钮控制、读取传感器数值,每天都会学习新的元器件使用方法。下课后,Sanmi老师总是会留出时间解答大家的问题。有时候我们表达不太准确,他就会帮我们找到正确的专业术语。
记得有一次尝试超声波测距模块时,我的数据一直不太准确。检查了好久才发现是接线时把信号线插错了位置。这些小问题虽然简单,但通过自己动手解决的过程,让我对硬件调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。
课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周的一节实践课。那天,Sanmi老师布置了一个开放性任务:使用红外传感器实现循迹功能。虽然这是寻路机器人的基础功能,但如何提高其在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却是一个挑战。基于我在算法竞赛中积累的经验,我设计了一个动态阈值调节系统,能够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整传感器的判定标准。这个想法得到了Jamie的特别认可,他还特意在课后和我讨论了这个算法的其他可能应用场景。
🔧 项目亮点:
- 自适应动态阈值算法
- 优化的3D打印底盘设计
- 改进的转弯识别系统
-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
到了项目最后阶段,我和万总的机器人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。在最终的测试中,我们的作品不仅完成了基础的寻路任务,更在复杂路径的识别速度和准确性上都取得了最好成绩。特别是在处理连续急转弯时,得益于我们改进的算法,机器人表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。这个成果让Sanmi老师都感到惊喜,他说这超出了课程的预期目标。
但最有价值的收获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。通过与Jack和Jamie的交流,我对英国的学术氛围有了更深的理解。这里的研究生活虽然压力不小,但自由度很高,老师们更注重启发式教学而非填鹿式教育。每当我们遇到技术问题,他们不会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引导我们思考解决方案。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明白,真正的学术追求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,而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参观实验室的经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。这里的实验设备确实先进,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。看到许多博士生专注地进行着自己的研究,让我对未来的学术道路充满向往。特别是机器人实验室里的那些前沿项目,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临近课程结束时,Sanmi老师特别肯定了我们的表现,说我们展现出了扎实的编程功底和创新思维。这份认可不仅是对我们项目成果的肯定,更是对这一个月学习历程的最好总结。
每当回想起在QUB的这段学习经历,最让我感激的是这种小班教学模式带来的优势。五个人的规模确实是理想的学习环境,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。还记得在调试代码时遇到困难,不用举手,Jack就已经注意到了我的困扰,主动过来查看代码并给出建议。这种近似于一对一的指导让学习效率大大提高。
这一个月的课程,不仅让我掌握了新的技能,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,让我对未来的学术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。”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这次的学习经历,正是知与行的完美结合。
异乡见闻
贝尔法斯特的人文底蕴
在暑期课程期间,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。印象最深的是参观贝尔法斯特和平墙。Thea带我们沿着这堵将天主教和新教社区分隔开的高墙走过,墙上密密麻麻的涂鸦和标语讲述着这座城市复杂的历史。她说现在情况已经好多了,但很多商店还保持着晚上拉下卷帘门的习惯,这个传统延续了几十年。
让我意外的是当地人对这段历史的态度。在和几位北爱尔兰同学聊天时,他们很坦诚地谈论这些,既不回避也不偏激。他们说新一代人更关注未来,虽然不同信仰的隔阂仍然存在,但大家开始学着互相理解和包容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当我们问起具体的政治观点时,他们总是很有技巧地转移话题。
我们在教堂里遇到的Michael就来自一个天主教家庭,但他的太太是新教徒。他说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,现在年轻人已经不那么在意这些了。不过他也提到,在一些公共场合,人们还是会下意识地避免谈论宗教和政治话题。这种微妙的平衡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周末的时候,我们去了圣乔治市场。和国内喧闹的场景不同,这里的人们习惯了排队,说话的声音也不大。市场里有很多卖手工艺品的摊位,老板们都很有耐心,喜欢和顾客聊天。一位卖手工羊毛织品的老太太跟我们讲了好久她家族的编织传统,还教我们分辨真假羊毛的方法。当地人似乎特别重视这种面对面的交流,即使只是简单的买卖,也愿意花时间聊上几句。
在日常交流中,我们逐渐学会了一些有趣的北爱尔兰口语。当地人见面时经常说”What’s the craic?”(最近咋样?),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是在说什么不好的词。后来才知道”craic”是个爱尔兰语借词,形容有趣的谈话或快乐的氛围。要是遇到特别有意思的事,他们会说”That’s pure dead brilliant!”(太棒了!)
当地人说话时总爱加”wee”这个词,比如”a wee bit”(一点点),”a wee chat”(聊一会),让简单的对话都变得特别亲切。如果觉得什么东西特别好,他们会说”That’s class!”。有时候他们还会用”grand”来回答”How are you?”,意思是”还不错”。
Thea教我们,如果想表示同意,除了”yes”,当地人更习惯说”Aye”。要是觉得什么事情特别糟糕,他们会说”This is brutal!”。有次我们抱怨公交车晚点,旁边的大爷笑着说:”Wise up! That’s Belfast for ye!”
贝尔法斯特的图书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这里经常能看到老年人在看书或者参加读书会。Thea说这是这里的传统,退休后的人们喜欢到图书馆来学习新知识。我就遇到一位老先生,正在学习使用平板电脑,他说要跟上时代才能和孙子们聊天。这种终身学习的氛围让我很受触动。
这里的人们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。即使在谈论严肃的话题时,他们也能说出几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来。比如下雨天,大家会开玩笑说:”这不是下雨,这是贝尔法斯特在给你洗头。”遇到公交车晚点,他们会说:”这是爱尔兰时间,总比不来好。”这种幽默背后,是他们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。
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的环保意识。街上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桶不是摆设,人们真的会认真分类。超市里很少见到塑料袋,大家都习惯带着环保购物袋。有次在便利店买东西,看到前面的顾客忘带袋子,竟然选择用手抱着东西走回家,也不愿意多买一个塑料袋。
还有一点很有趣,当地人特别爱聊天气。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,陌生人之间经常会因为天气开始聊天。不管是抱怨天气太糟,还是惊叹难得的好天气,这似乎是他们社交的一个重要话题。渐渐地,我也学会了用天气作为开场白。
在这里的日子让我明白,一个城市的气质不仅来自它的建筑和历史,更来自在这里生活的人们。他们的言行举止、处事态度,都在悄悄影响着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。
城市印记
北爱尔兰的前世今生
来到泰坦尼克博物馆那天是个阴天,北爱尔兰典型的天气。博物馆的铝制外墙在灰蒙蒙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庄重。和我想象中不同的是,这里不只讲述那艘著名邮轮的故事。通过展览,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贝尔法斯特的造船历史。最让我难忘的是走进还原的造船车间,工人们敲打铆钉的声音回荡在耳边,仿佛回到了一个世纪前的哈兰德沃尔夫船厂。
展馆里的互动设计让人印象深刻。我们坐上电梯,开始了从船底到甲板的”垂直旅程”。透过地板上的玻璃,可以看到下方投影的船舱建造场景,让人有种真实参与建造过程的感觉。在还原的头等舱餐厅里,精美的餐具和华丽的装饰让人感叹那个年代的奢华。相比之下,三等舱的简陋环境则让人沉思。
最后的沉船展区格外令人动容。漆黑的展厅里,地板上投射着海底的影像,墙上滚动播放着幸存者的证词。听着莫尔斯码的声音,看着落难者最后的电报内容,那段历史变得无比真实。展馆出口处的生还者名单和遇难者名单,让这场悲剧不再只是一个故事,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
参观巨人之路那天,天气格外晴朗。从游客中心坐摆渡车下到海边,蓝天白云下,那些整齐的六角形石柱格外清晰,一直延伸到海里。虽然之前在照片上见过很多次,但亲眼看到还是让人惊叹。海风很大,咸咸的味道扑面而来,远处的海浪拍打着石柱,发出阵阵回响。
我们沿着新修建的步道慢慢往前走,时不时停下来仔细观察这些自然奇观。每根石柱都惊人地规则,大小相近,多为六边形,像是有人精心设计过一般。Thea告诉我们,这些石柱是6000万年前火山喷发后形成的。不过他更喜欢讲述当地流传的传说:爱尔兰巨人芬恩为了与苏格兰巨人贝南多纳决斗,修建了这条通往苏格兰的路。
在石柱上攀爬拍照是很多游客的必选项目。虽然石柱并不高,但因为海风太大,走起来还是需要小心。找到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坐下来,看着远处的海天相接,听着海浪的声音,感觉特别放松。天气晴好时,据说还能看到苏格兰的海岸线。
The Dark Hedges的山毛榉隧道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小插曲。因为导航的问题,我们绕了好大一圈才找到。等到达时,已经是下午三点多。这条林荫道和照片里很不一样 - 没有晨雾,没有神秘感,但却多了几分日常生活的气息。几个当地人骑着自行车从树隧下悠闲地穿过,旁边的农田里传来拖拉机的声音。
我注意到很多树干上都有伤痕,Thea解释说这些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,毕竟这些树已经在这里站了两百多年。这些山毛榉原本是通往格雷古兰庄园的林荫道,随着时间推移,树枝逐渐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现在这个自然隧道。虽然因为《权力的游戏》而闻名,但这里的魅力远不止于此。傍晚时分,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,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,很难不被这份宁静的美所打动。
《权力的游戏》展览馆的规模出乎意料。走进展馆,仿佛进入了剧中的世界。临冬城大厅的布景让人印象深刻,墙上挂着巨大的史塔克家族挂毯,壁炉里还放着仿真的火焰。道具区里,每一件武器和服装都精心制作,连细小的纽扣和刺绣都一丝不苟。
最让人惊叹的是龙的制作工艺。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制作龙的鳞片和皮肤纹理,每一片鳞都是手工雕刻和上色的。在特效制作区,我们还看到了绿幕的使用方法,原来剧中很多宏大的场景都是在这样的小空间里完成的。化妆区则展示了如何把演员变成异鬼,以及夜王标志性的蓝眼睛是如何制作的。
参观完展览,我们驱车前往附近的纽卡斯尔。这个海滨小镇格外安静,在Dundrum城堡遗址附近找到了一片绝佳的野餐地点。大家席地而坐,分享着在超市买的三明治、薯片和水果,远处就是城堡的断壁残垣。这座建于12世纪的诺曼城堡虽然只剩下部分石墙,但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雄伟。
城堡建在山顶上,视野很好,可以俯瞰整个小镇和远处的海湾。我们找到一处避风的地方,一边吃着野餐,一边听Thea讲述城堡的历史。这座城堡曾经是控制周边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,经历了无数次争战。现在虽然只剩下遗迹,但站在城墙上,看着夕阳下的小镇,还是能想象出它当年的样子。
吃完野餐,我们在城堡周围转了转。古老的石墙上长满了青苔,每一块石头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。有几个当地的孩子在城堡附近玩耍,对他们来说,这片遗址大概就是最好的游乐场。坐在草地上,看着古老的城堡,吹着海风,聊着天,这种随意而惬意的时光反而是旅程中最珍贵的部分。
周末纪事 - 1
利菲河畔的悠闲时光
都柏林之行来得简单又随性。那天一大早,我和万总一起坐火车从贝尔法斯特出发。让我们惊喜的是,跨境时竟然没有查验签证,这倒是省去了不少手续。火车沿着海岸线行驶,窗外是蔚蓝的爱尔兰海和绿色的草场。
到了都柏林后,我们决定徒步探索这座城市。利菲河将城市分成南北两区,我们走过了好几座风格各异的桥。市中心的街道保留着古老的维多利亚建筑,路上遇到不少有趣的小店。一家桌游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桌游,身为一个桌游爱好者,我在其中发现了许多国内同款。旁边唱片店里放着爱尔兰民谣,不少路人都会停下来翻翻唱片,我进去转了转,没找到什么特别喜欢的就是了,但之后8月在离开贝法前,我买了许多cd带回了国。
午餐时分,我们在圣安德鲁街区找到了一家传统餐厅。店里只有我们两个东方面孔,倒让这顿饭显得格外地道。我点了炸鱼薯条和一份爱尔兰炖羊肉。炸鱼外酥内嫩,配上新鲜出炉的薯条。羊肉炖得很烂,和胡萝卜、土豆一起煮得恰到好处,配上黑麦面包蘸着汤汁,一杯当地啤酒,让这顿午餐格外满足。
下午,我们参观了几座古老的教堂。在教堂广场上发生了个小插曲 - 买了包蓝色包装的薯片,以为是国内常见的红烩味,结果打开一尝,居然是醋味的。虽然不合口味,但意外地成了喂鸽子的好工具。
临走前,在一家街边咖啡店买了个冰淇淋。这可能是我吃过最浓郁的奶味冰淇淋,香醇得让人难忘。
天色渐晚,我们踏上返程的火车。这短短的一天,让我领略了都柏林独特的魅力。这座城市不像其他大都市那样繁华,却有种特别的亲切感,就像那杯浓郁的冰淇淋,简单却让人回味。
周末纪事 - 2
红色之城
凌晨时分,我拖着行李赶往欧罗巴酒店后的汽车站。贝尔法斯特机场离学校颇远,但329元人民币的往返机票实在诱人,瑞安航空的特价让这趟旅程变得可能。当然,坐廉航的体验确实不太好,拥挤的座位、严格的行李限制,再加上颠簸的气流,一路上头晕得厉害。好在飞行时间不长,很快就降落在了曼彻斯特机场。
从机场直接坐火车前往利物浦。火车上遇到几个浓妆艳抹的白人男生,我还纳闷着英国男生什么时候这么前卫了。直到出了Lime Street车站,才发现原来赶上了利物浦一年一度的LGBT游行。整个城市中心都沸腾了,彩虹旗随处可见,人们载歌载舞,街道被欢乐的人群堵得水泄不通,这是真的离谱,我从小到大就没现场见过这么大的阵仗,封了好几条路做游行。
作为一个球迷,安菲尔德球场是必朝圣之地。我提前预约的LFC Stadium Tour让整个参观体验专业而充实。从球员通道走向球场的那一刻,仿佛能听到看台上震耳欲聋的You’ll Never Walk Alone。导游详细讲解了球场的点点滴滴: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建造球员通道的球场;那面标志性的This is Anfield标牌,在通往球场的最后一个转角处,球员们都会伸手触摸它以示敬意;1989年的希尔斯堡惨案让96名球迷永远离开,”正义终将到来”的标语始终提醒着人们记住这段历史;2005年伊斯坦布尔之夜,杰拉德带领球队在0-3落后AC米兰的情况下演绎了足球史上最伟大的逆转。
在球员更衣室,我看到了每个位置上细致的布置,就连球衣的摆放方式都有讲究。新闻发布室里,我坐在主教练经常坐的位置拍了照。最让我激动的是能走进球场,触摸着安菲尔德的草皮。站在KOP看台下,仿佛能感受到无数经典比赛时的震撼氛围。博物馆里,满满的奖杯和那些传奇球星的物品,无不述说着利物浦的辉煌历史。
离开安菲尔德后,我徒步前往披头士博物馆。路过了利物浦最大的唐人街,正好看到警察骑着高头大马巡逻。利物浦的街头艺术格外丰富,涂鸦作品随处可见,很多都与音乐和足球有关。临海的海风格外大,即便是夏天也让人瑟瑟发抖。
披头士博物馆位于历史悠久的皇家艾伯特码头,我特意花了20英镑坐了摩天轮,将整个港口区的景色尽收眼底。博物馆的布展极其用心,从四人组在Cavern Club初露锋芒,到Abbey Road录音室创作经典,每个展区都完美还原了当年的场景。John的吉他、Paul的手稿,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摇滚乐的黄金年代。
当天晚上,因为正值周末酒店价格高得离谱,我只好选择了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青年旅舍。然而推开门的那一刻就后悔了,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面而来。和一位爱尔兰老人及两个印度人合住四人间,我选择了上铺,整晚都紧紧抱着背包,生怕东西丢失。这个经历tell us,独自旅行还是不要为了省钱住青旅。
第二天一早就逃离了青旅,直奔曼彻斯特的老特拉福德。可惜的是,周日不开放stadium tour,但博物馆的参观同样让人难忘。这里珍藏着欧洲最成功俱乐部的每一段辉煌:1968年温布利首夺欧冠,1999年诺坎普绝杀拜仁,2008年莫斯科点球大战切尔西…最让人动容的是1958年慕尼黑空难的专区,那场悲剧夺走了曼联最耀眼的一代球星。在球迷商店买了顶帽冷帽留作纪念,可惜很想去的red legends那家传说中收藏了很多曼联老物件的小店没开门。
在Arndale购物中心淘到一件英格兰队外套,打完折只要29镑,简直赚到。Federal的早午餐名不虚传,我点的eggs and steaks简直美味,咖啡也相当地道。离开时路过唐人街,还买了杯久违的港式奶茶,味道超级无敌浓,好喝,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只收现金,我还得跑到店铺旁边的atm机取了个钱!
漫步到曼彻斯特大学时已是下午。红砖建筑在阳光下格外漂亮。站在这所世界名校的校园里,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起了未来深造的可能。这个想法在大一大二时从未出现过,但站在这里,一切似乎都变得可能起来。
周末纪事 - 3
繁华之都的三日流连
凌晨2点,我和万总、小章踏上了去机场的路。这回选了个六点的航班,意味着得更早起床。不过想到要去伦敦玩,那点困意也就顾不上了。
伦敦地铁是我在英国见到的第一个地铁系统,据说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。万总提醒了我们,这里的地铁线路实在太复杂了,地下还没信号,要是不提前看好路线很容易迷路。正好赶上牡蛎卡20周年纪念,我们一人打了张纪念版的卡,挺有收藏价值的。
意外的是,我们第一站居然是去了帝国理工。原来小章的本科导师王钢老师在这边交流,这种他乡遇故人的感觉还挺亲切的。帝国理工和贝法完全不一样,就建在市区里,校园特别小,转一圈就看完了。我们几人本以为王老师会请客吃饭,还想蹭一顿好的,结果还是各吃各的,各付各的,哈哈。
下午去了议会广场,和马上的卫兵合影,打卡了大本钟和威斯敏斯特教堂。特拉法加广场上人特别多,到处都是和狮子雕像合影的游客。这天也碰到了LGBT游行,不过规模比利物浦那次小多了。
到了晚上,小章有别的安排就先走了。我和万总去了国王十字车站,我们住宿也选在这附近,目的就是专门去看哈利波特的9¾站台。我顺便在旁边店里又买了顶冷帽,这东西在英国确实好用,我都买好几顶了。晚上我们还去坐了游船,从威斯敏斯特码头出发。随着天色变暗,我们见识到了伦敦的黑夜,到了夜晚,才明白为什么伦敦是一个现代都市,和贝法这些城市不一样,这里有太多的高楼大厦在夜里闪耀,也有太多打工人在夜晚的办公楼里加班,夜里的伦敦塔比白天更加深邃。
第二天我是独自行动的,因为我要去参加在伦敦郊区的一场London Card Show,在Esher附近,这里远离了城市的繁华,更像是富人们居住的地方。此行来参加卡展也是计划已久,身为一个球星卡迷和宝可梦迷,绝不能错过这一盛事。我最终通过trading,用一张内马尔的kaboom换了一张我更喜欢的大罗在埃因霍温时期的新秀卡。
下午是重头戏,去温布利看社区盾杯!我提前一个月就订好票了,虽然不是特别喜欢曼城和阿森纳,但来温布利看球可是很多球迷的梦想(包括我)。球场外面全是人,我随便啃了个面包就进去了。英国的足球气氛真的不一样,和我在国内看球完全是俩种感受,看台上球迷的助威声此起彼伏。比赛超精彩,特罗萨德补时绝平,最后阿森纳点球赢了。那会儿的帕尔默还在曼城,现在想想他们肯定后悔把他卖给切尔西。回去比来时更挤,出了球场之后手机完全没信号,一路上球迷都在唱歌,地铁上还有个喝多了的哥们看上了我的外套,听说才15镑直接震惊了,非要我上淘宝帮他买一件,属实有些绷不住。
第三天白天和万总去Tower Hamlets看涂鸦,前几天那边刚发生了个涂鸦事件(政治相关,不太方便说破),不过我们去的时候已经被覆盖得差不多了。
下午我们前往大英博物馆,路过Tottenham Court Road时还赶上个emoji shower,挺有意思的。在大英博物馆,”China’s Hidden Century”展览让我们见到了南京条约的原件。看着琳琅满目的中国文物,特别是那些精美绝伦的古代陶瓷,既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自豪,也为这些珍宝流落异乡而惋惜。我在展厅里向一对西班牙夫妇讲述了条约背后的历史,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这段历史。
离开博物馆后,我和万总一起吃了顿泰餐,然后他就往剑桥走了,而我决定悠闲一些,去动物园转转,伦敦动物园还蛮不错的,可以和很多小动物近距离接触,甚至在某些展馆还能看到科研人员在做实验。透明的玻璃展柜让人能近距离观察眼镜蛇的捕食,最特别的是夜行动物馆,通过昼夜颠倒的展示方式,让游客能看到这些神秘生物的活跃时刻。
旅程的最后一站是贝克街221B。福尔摩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顶标志性的猎鹿帽,我在那扇著名的黑色大门前留下了属于我的纪念照。我属于极限赶上闭馆时间,六点闭馆,我5.51赶到了,要是没赶上我会后悔一辈子。
为了省钱,我们选择从卢顿机场回贝尔法斯特。看着机票上的航班信息,突然意识到这三天的伦敦之旅即将画上句号。这座城市承载了太多历史,也孕育着无限可能,每个转角都藏着新的故事,我也有太多地方还没有去,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再回到这个地方。
返程
比想象的有趣
离别前一天,我和万总决定好好逛逛贝法。在city centre附近找到一家挺大的唱片店,我买了张几张爵士乐的。晚上我俩第一次去了本地酒吧,赶上了live show,里面人超多,气氛特别嗨。我这人基本不怎么喝酒,被万总拉着喝了几杯黑啤,那味道真的太苦了,每喝一口都要做好几秒心理建设。不过第一次蹦迪的体验还挺新鲜的,虽然完全不会跳,就跟着音乐瞎晃。
启程那天早上,我和万总约了Terry老师一起吃早餐。Terry是我本科时特别喜欢的一个老师,上过他的欧洲文化漫谈选修课。他是爱尔兰人,在女王大学毕业,这会正好也在贝法。我们在市中心找了家brunch店,点了传统的英式早餐。跟Terry聊了好多,从本科时的趣事聊到了现在的学习和生活。老师还说让我们有机会去爱尔兰玩,他可以当导游,感觉特别温暖。
下午Thea开车送我们去机场。一路上我们都在聊这一个月的各种事,从第一天带我们去校园到后来带我们去北爱最美的海岸,简直就是我们的贝法妈妈。到机场的时候我是真的差点没绷住,Thea一直目送我们进去才离开。
到了阿姆斯特丹史基普机场,本来以为又要在这熬22个小时,超级头大。结果这回运气真的爆棚。刚找到位置没多久,就遇到五个准备去美国读书的同学。他们中大部分都是去JHU读硕士,还有个去USC的。我们还遇到了个搞艺术的大叔,应该已经移民加拿大了?这趟回国也是见家人。
我们这群人就这么凑到一起了,大家轮流去买吃的,打牌的打牌,聊天的聊天。那个大叔特别有意思,给我们讲他的艺术生涯,说他是如何将一幅画变得更加值钱,讲他开画廊,艺术展览的一些故事。几个准备出国的同学也聊得特别开心,我们互相加了微信,约好以后再聚。
最绝的是晚上九点多,突然看到一群穿得特别正式的人走过来。原来是一个苏格兰合唱团,他们看到候机厅有架钢琴,也不知道谁先开始的,直接来了一首苏格兰民谣。然后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场小型音乐会,他们轮流上去弹唱,整个候机厅的人都被吸引过来了。简直就是一场free concert!!
这可能是我经历过最有意思的转机了。本来以为会特别煎熬的22个小时,结果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人,还听了场免费音乐会。回国的路上一直在想,大概只有在机场这种地方,才会发生这种奇妙的相遇吧。
回国的飞机上,我感慨着这一个月虽然短,但真的学到和经历了很多。特别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每个人,是你们让这段经历变得特别难忘。第一次真正体验了在国外生活是什么样子,很多事情都和想象中不太一样。独自在国外生活,遇到问题自己解决,也让我变得更独立了。坚定了我出去留学的决心!